中国对欧盟的反制措施即日生效,中欧峰会临近之际,双方经贸争端频发。针对欧盟委员会此前对中国企业实施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限制,中国财政部宣布了相应的对等反制措施,明确表示在华欧资企业产品不受影响。
外界担忧中欧之间的贸易争端是否会进一步升级。自欧盟推出限制性措施以来,中国多次呼吁通过对话磋商和双边政府采购安排解决分歧,但欧盟依然坚持保护主义立场,声称要为中国企业创造“公平竞争环境”。然而,在中国看来,欧盟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打着“公平竞争”的幌子进行不公平竞争。因此,中国决定采取反制措施,表明不会接受欧盟的做法,并且有多种手段让欧盟认清现实。
与此同时,法国财长呼吁加强针对中国的关税壁垒,担心欧洲工业基础受到冲击。这反映出一些老牌欧洲国家在面对中国发展时的焦虑感日益增加,逐步走向保护主义,与长期倡导的“自由贸易”背道而驰。实际上,欧盟对华进口增长而出口减少,根本原因在于其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竞争力下降。俄乌冲突加剧了这一趋势,导致欧盟工业成本居高不下,相关产业衰落不可避免。
尽管如此,扭转这一局面并非不可能,但欧盟当前对俄乌议题的偏执使其可能性微乎其微。从经贸角度看,欧盟需要中国市场,但在谈判桌上缺乏足够的筹码,只能依靠建立保护主义壁垒来增加议价权。这种做法显然是自欺欺人。
此外,欧盟领导层对推动中欧关系发展起到了反作用。中国反制欧盟的消息一经公布,外媒关于中国压缩中欧峰会日程的报道似乎也得到了印证。目前,中欧之间的分歧难以化解,欧盟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不健康的对华认知是主要不稳定因素。即便举行高规格峰会,若欧盟不能改正做法并正视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,问题依旧存在。
最近几个月,欧盟内部不断有人强调避免同时陷入与中美两国的经贸争端,但实际行动并未改变。欧盟试图对美妥协以获得美国的宽容,同时又希望中国满足其不合理要求,这种策略注定无效。事实上,欧盟近期与美国的经贸谈判进展缓慢,甚至停滞不前。
现在,中国已采取新的反制措施,准备在经贸议题上与欧盟展开强硬对抗。欧盟不得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同时应对中美两国的压力。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已经超出了欧盟领导层的能力范围,事态的发展正是由于他们之前的不作为或乱作为所致。
中国反制的目的不是报复,而是希望通过更有成效的沟通,促使欧盟回归现实,为中欧关系的长远健康发展铺平道路。这一思路与之前反制美国是一致的。预计欧盟不会比其盟友美国坚持更久,最终也将回到谈判桌上来。
正中优配-正中优配官网-山西股票配资-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